翻页   夜间
UC小说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647章 陈年旧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UC小说] https://www.ucxs.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小王同学一见到唐植桐,就发现了发型的改变,脸上带笑,声线灵动:“你理发了?看着精神了很多呢。”

    怎么样才算真的爱一个人呢?

    大概是小王同学这样子吧,眼里有唐植桐,哪怕他身上再细微的变化,都能准确、及时的发现。

    “还行吧?我自己也挺满意的。”虽然理完发没有洗头,但唐植桐开了挂,将身上的头发渣子全收拾了,否则等碎发钻进衣服里,那叫一个难受,浑身刺挠。

    唐植桐也只是收拾了一下自个身上的,落在地上的是人家剃头匠的,这是大家约定成俗的规矩。

    可能有人会说,那女孩子的长发呢?那个可值钱。

    唐植桐从小到大还真没见过有剃头匠给女人理发的。

    无论是下至三岁的女童,还是上至七老八十的老太太,大多都是在家自己打理。

    有权有钱人的家里,这活是丫鬟仕女的,谁都抢不走。

    小老百姓家就随意多了,要么自己动手,要么同辈相互帮助,偶尔也有极个别的人,会找手艺好的产婆帮忙。

    产婆也叫接生婆,优秀的产婆跟优秀的剃头匠一样,一人多能,既能接生,也能做媒,还能理发,甚至有的还会治疗女性疾病。

    其实很好理解,即便十里八村只有一个产婆,但并不是每一个产妇都有钱去请产婆,只靠着为新生儿接生并不足以让产婆过上富足的日子。

    所以聪明的产婆就开始发展副业,做媒可以说是在给自己创造客户,毕竟眼下结婚是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

    理发则是为说媒做准备,凡是愿意在女人发型上花钱的,一般家里也穷不了哪儿去,这都是优质客户,得了解人家的需求,并准确匹配。

    “看着还给你修眉了,在哪理的?以后就去这家吧,比你同学手艺好。”小王同学左瞅瞅右看看,一幅看不够的模样。

    “那可难了。本来想着早点过来跟你聊会天,路上碰到个老手艺人,就体验了一把。”唐植桐简要的说了一下过程。

    “这手艺不比四联差,不便宜吧?你还有钱吗?”小王同学一听是担挑子的,就熄了再让唐植桐找人家的心思,这种机会得靠碰。

    “有,上回不是留给我五块钱嘛,理发花了六毛,不仅理发、修眉,人家还给按摩……”唐植桐乐呵呵的将自己的体验的套餐说了一遍。

    从武汉回来,唐植桐将没花到的钱和票都给了小王同学,家里分工明确,来路正的这些都归小王同学打理。

    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善于攒钱的,但不同的时代,攒钱的动机截然不同的。

    眼下攒钱是因为对未来的确定性,每个人每个月就赚那么点钱,穷的很踏实,得攒钱给家里置办一些硬货,比如唐家还没上马的话匣子、照相机等等。

    几十年后攒钱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以后还有没有工作、有没有收入、能不能交得起水电暖、孩子的学费、以后孩子的彩礼嫁妆、养老医疗等等。

    虽然都是攒钱,但心境差别还是蛮大的。

    “体验一回是不错,但四九城都说正月理发死舅舅,你回去咱妈不会不高兴吧?”高兴完了,小王同学想起了四九城的风俗。

    “没事,我年年正月理发,咱妈从来没说过。再说了,这句话最开始是‘正月理发思旧,应该是越理发越想舅舅的意思。”唐植桐挠挠头,自己嫌二月二理发扎堆,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正月理发。

    话是这么说,但唐植桐一下子想到前阵子张桂芳因为脾气不好吃中药调理的事,当时正值农历八月初。

    按照唐奶奶的说法,中秋节前,是娘家人看闺女的时候。

    难道母亲对大舅并没有嘴上说的那么绝情?

    “想啥呢?”小王同学看唐植桐愣神,轻轻推了他一把。

    “哦,突然想起咱妈吃中药那次了。当时去看的时候,林大夫怎么说的?是更年期吗?”唐植桐很放心小王同学,也放心吕大夫给推荐的大夫,所以在拿回药来时并没有多问,当时想的简单,先按医嘱吃药看效果。

    “没说是更年期,不过时间有点长了,我有点记不清了。好像说了思虑过重、肝气郁结什么的。”小王同学想了一下,回忆道。

    “得嘞,那就对起来了。”唐植桐心里有谱了,闹不好还真是因为担心大舅那边,憋在心里没说出来导致的。

    “怎么就对起来了?别打哑谜。”小王同学求知若渴道。

    “咱先去接两个小的,等回去我再给你细说,时间上快来不及了。”唐植桐指指手表,理发全套做下来耽误了不少功夫。

    “行。”小王同学尽管很想知道,但能清晰的分清主次矛盾。

    两人骑着自行车一前一后驶向二龙路。

    四九城的胡同名称的由来大都有说法,二龙路以前不叫二龙路,而叫二龙坑。

    之所以名字里带“龙”,是因为这边有座郑王府,还有一个王爷佛堂。

    郑王府和王爷佛堂中间的南侧有个水坑,所以民间都叫这边二龙坑。

    民国时填坑修路,坑没了,就改称二龙路了。

    这边目前除了四九实验中学,还有个名气很大的单位,就是唐植桐前阵子因为简化字上门的文改委,而文改委是在教育部名下的,也是在教育部上班,所以郑王府越来越小了……

    接上两个妹妹,一行人先去椿树胡同,小王同学陪着凤珍在楼下等着,唐植桐上楼拿早上带过来的高压锅。

    “姐夫!蒸包可好吃了!我听同学说筒子河的冰化了,你什么时候带我去钓鱼?”见到唐植桐,敬民很是兴奋。

    “钓鱼啊,再等等吧,好饭不怕晚,别着急,回头挑个日子。”由于媳妇还在下面等着,唐植桐随口糊弄了小舅子一句,之前答应过带他钓鱼,没想到小舅子记得这么牢固。

    “这个星期天行不行?”敬民等不及,主动把日子选好,迫切的问道。

    “后天再说,我得看单位安排,只要有空就带你去。先去把作业写完,别老惦记着钓鱼。”唐植桐摸摸小舅子的脑袋,然后双手将他小身板转了个一百八十度,让他去写作业。

    “那咱们就这么说定了!”敬民没听出唐植桐的糊弄,理解成只要星期天有空就带自己去钓鱼。

    唐植桐没有给敬民解释,星期天谁知道自己有没有事?兴许没事也不想出门呢?

    “你们呀,又往这拿细粮,家里的面吃完了吧?我给你装了点面,放锅里了,你回去拿出来。”叶志娟从厨房端出高压锅,递给唐植桐。

    “嘿嘿,谢谢妈,还真没了。”唐植桐没客套,很自然的接了过来。

    春节的时候小姨子、小舅子过去,张桂芳恨不能天天细粮伺候着,家里那点细粮票基本都在那阵子吃了,昨儿晚上包蒸包时,面缸里打扫的那叫一个干净,老鼠见了都得落泪。

    虽然两家平时各吃各的定量,但小两口隔上一段时间会送些玉米面过来,这回从这边拿点白面,下回再多送点玉米面来就补回来了。

    “静莹昨天回来说你家鸡被偷了一只,今儿文文就送了鸡肉炖白菜,这是找回来了?”

    “也不算吧,偷鸡贼家里赔的鸡……”唐植桐简略的把事情给叶志娟汇报了一下,静莹昨天知道自己家没了一只鸡,大概是凤珍跟她说的吧?

    “善后处理的怎么了?把握好尺度,注意影响,别给人留下咄咄逼人的印象。”叶志娟听后,嘱咐了一句。

    “好嘞,妈,都是按照正规流程办的,街坊们也都能理解。”唐植桐理解丈母娘的意思,现在的干部任用,除了个人才干,群众评价也很重要,所以很多人才会格外的爱惜羽毛。

    不过这个群众具体都包含些什么人就得具体分析了,别人与邻里处好关系,那大概是因为住的单位宿舍,但自己这是私房,那么群众评价也就成了工作单位职工的评价。

    “你有数就行,我不留你了,快回去吧。”叶志娟对女婿还是很放心的,挥手放行。

    到了花市大街,张桂芳看到面对着儿子就是一通唠叨:“现在面金贵,你怎么能往回拿面?”

    “妈,这是我拿的。您又是鸡,又是蒸包的,我不拿,叶主任硬塞的。”小王同学不待丈夫接茬,主动把责任揽了过来。

    “以后可不许了。”既然是儿媳妇拿的,张桂芳就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一句责怪的话都没再说。

    凤珍看嫂子睁眼说瞎话,在一旁捂嘴笑。

    凤珍是知道怎么回事的,自己和嫂子在妇联宿舍大门口等着,压根就没上去,怎么可能是嫂子拿的呢?

    笑完,凤珍又想起了今儿老师讲的“言传身教”,若有所思起来,嫂子这么做固然是维护自己哥哥,但何尝不是减少矛盾的一种方式?

    吃完饭,由于小王同学惦记着今儿下午丈夫打的哑谜,匆忙收拾一下就拉着唐植桐往厢房走。

    张桂芳看到这一幕,在后面笑的合不拢嘴……

    “你今天有点着急啊,这是算好日子了?还不到八点呢。”唐植桐感受到了小王同学的迫切,掐指一算,黄道吉日啊!

    “瞎说,下午你不是跟我打哑谜吗?我想知道怎么回事!”小王同学看丈夫那副坏笑,娇嗔的跺了跺脚,气道。

    “?悖?慊姑煌?兀课叶纪?恕!碧浦餐┭迫唬?愿鱿氲挠械泠祸祸忽海?妹姹谒脊?

    “快说,我都憋了一下午了。”小王同学拽过马扎摆好,坐在炉子边,一副等唐老师开课的模样。

    “是这么回事,咱妈当年是奶奶买来的……”唐植桐言简意赅的将事情说了一遍。

    “没想到咱妈小时候命这么苦。”小王同学听完很是同情,这种事她小时候听说过,但在身边没见到过活生生的例子。

    “奶奶以前倒是说,这种事情在当时挺常见的。”唐植桐心虚的挠挠头,这种事常见并不代表正确。

    两边一个是一心为儿子娶上媳妇延续唐家香火且没有亏待儿媳妇的奶奶,一个是没在张家见到生活甜头且记恨自己亲妈的亲妈。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